在古代,离别很可能就是永别。
苏轼一生辗转30余城,从巴蜀到海南,足迹跨越南北。
“叹人生,不如意事,十常八九”。官场起起伏伏的苏轼,在感情上反而得到了一段真挚的回应。
当他被贬杭州时,在西湖上,得遇佳人,赠送给她一首诗,传唱至今,是哪首诗呢?
西湖游玩遇“西子”苏轼一生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,他的行迹与仕途起伏、文学创作、感情经历紧密相连,形成了独特的"东坡轨迹"。
苏轼出生于眉州眉山,父亲苏洵教导严格,母亲程氏出身名门,家教学识很好,深明大义,奠定了苏轼的文学根基。
展开剩余97%长大后,"三苏"(苏洵、苏轼、苏辙)的名声逐渐在当地传播。
21岁时,苏轼和弟弟苏辙,跟随父亲苏洵前往汴京应试,苏轼的《刑赏忠厚之至论》震惊文坛。
主考官欧阳修甚至惊叹"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",但是担心是弟子曾巩所作,所以最后为避嫌将此文列为第二。
那一年苏轼和苏辙同时考中进士,不过没多久,母亲病逝,二人便回到老家守孝三年。
守孝结束后,苏轼被任命为凤翔府签判,到基层历练。
基层锻炼几年后,父亲苏洵又不幸去世,苏轼再次回家守孝三年。
孝期结束后,苏轼回京任职,此时,苏轼已经32岁了。
正是这时候,王安石发起了变法。但因变法过于激烈,遭到很多大臣的反对。
包括欧阳修、苏轼等人在内,都迫于王安石的压力,只得申请致仕或者外调出京,暂避锋芒。
苏轼申请调任杭州通判,自此开始,苏轼开启了自己的四海为官之旅。
任杭州通判期间,苏轼主导疏浚河道、赈济灾民。
闲暇时,苏轼会和好友一起欣赏浙江的山川美景。
一日,苏轼听闻有一歌姬,擅长诗画,能歌善舞,便在好友的邀约下来到了西湖游玩。
于是,在酒足饭饱之后,众人让歌舞班表演助兴。
舞池中央的女子,年龄娇小,面容清丽,舞技却超群惊艳,这极致的反差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。
舞蹈结束后,这些舞女依次落座为众人倒酒,这名女子刚好分配到了苏轼身边。
只见退去舞蹈服装,换上了一身素衣,淡雅的容装中,朱红微点,说话声音楚楚可人。
闲谈之中,苏轼知道了女子的芳名为王朝云,年芳十二,只因贫困,沦落到了风尘中。
从王朝云口中说出的风趣典故,令众人开怀大笑。
苏轼看着宜静宜动的王朝云,又看着时而变换的西湖景色,暂时忘却了贬谪的烦恼。
苏轼诗兴大发,赠送了王朝云一首诗:“水光潋滟晴方好,山色空濛雨亦奇。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相宜。”
王朝云喜上眉梢,敬佩地说道:“大人疏通河道,才让西湖水如此美丽。”
年近40的苏轼被王朝云的聪慧吸引,之后将她带走,做了自己的侍女。
西湖也因这首诗逐渐被天下人熟知,“西子湖”也由此得名。
“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相宜”,也成了日后男子追求女子的经典诗句。
苏轼一生,侍女颇多,而唯有王朝云被他抬为了妾室。这又是为什么呢?
伴君天涯而无悔在杭州任满的苏轼,被调往山东密州任职,主要负责救灾。
也想有所作为的苏轼,因为没有人支持,只能安安稳稳的待在密州。
期间,苏轼创作了《江城子·密州出猎》,其中“老夫聊发少年狂”抒发豪情壮志。
之后苏轼又被调往江苏徐州,带领百姓抗洪筑堤,深得民心,留下治水政绩。
因为新旧两党的较量,朝廷的人事任免频发。
苏轼再次被调任到湖州,所以写了一篇谢表,但这篇谢表却被御史大作文章:有诋毁皇上、诽谤朝廷的嫌疑。
苏轼被差役“如鸡犬般捆走”,严刑逼供下,写下了2万字的供状。
好在有各方好友的帮助以及宋朝不杀士大夫的传统,苏轼最终被贬到了黄州,做团练副使。
这时候苏轼44岁,王朝云18岁。
这一次的贬谪非常严厉,苏轼在黄州生活拮据,原来跟随的侍女纷纷逃散,只剩下主母王闰之和王朝云不辞辛劳地侍奉在他身边。
王朝云始终跟随在苏轼身边,或照顾起居,或研磨写诗,或为苏轼唱曲解闷。
苏轼好吃肉,王朝云用黄州廉价的肥猪肉,微火慢炖,烘出香糯滑软,肥而不腻的肉块,作为苏轼的佐餐食品,这就是后来闻名遐迩的“东坡肉”。
从始至终,无论苏轼是富贵,还是贫穷,王朝云都心甘情愿地和苏轼共度患难。
在好友的帮助下, 苏轼获得了一块50亩的耕地,垦荒东坡,自号"东坡居士",《赤壁赋》、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就在这时候作成。
之后,苏轼对王朝云陪伴自己9年,始终如一非常感动,便将她抬为了妾室。
没多久,王朝云为苏轼产下一子,不过,半年不到,孩子却夭折了。之后,朝云再也没能生育。
苏轼所作《朝云诗》中“不似杨枝别乐天”之句,讽刺白居易的侍妾因落魄而抛弃白居易,赞扬朝云对他的不离不弃。
甚至于,当苏轼被贬谪到岭南时,王朝云依然甘之如饴地跟随。
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高太后执政后,司马光保守派得势,苏轼结束黄州贬谪生涯,被调回汴京,任翰林学士。
不过,理想派苏轼又犯轴了,他批评保守派全盘否定新法,于是被排挤。处境尴尬的苏轼只好自请外调杭州知州。
一些好友相设宴为苏轼送行,宴会结束后,苏轼悠哉哉地回到了家里。
回家后,苏轼看着正在收拾细软行装的侍女们,便摸着肚子和她们打趣道:你们说我肚子里是什么?
有说苏轼满腹文章的,有说都是才智的,苏轼摇头都觉得不对,只有王朝云说道:您满肚子的不合时宜。
苏轼听后大笑,还是王朝云懂他,后来他带着王朝云再次回到了杭州。
二度主政杭州,在王朝云的细语中,为了不负众望,苏轼立志要为杭州的百姓做下几桩有益之事。
正好遇上大旱,杭州饥荒与瘟疫并作,流民遍地,于是苏轼请求朝廷减免贡米,同时开粮仓、设置施粥地点,救济灾民,还调遣了大批医生,免费为灾民问诊开药。
并且,苏轼组织人挖掘深井、引水灌溉农田,帮助百姓度过了大灾之年。
苏轼还大力整修西湖淤堵,修筑苏堤,"苏堤春晓"成千古胜景。
此后十年之中,苏轼又先后前往颍州和扬州,第一任夫人王弗的妹妹王闰之也去世了。
哲宗亲政后,想要再次启动新法,任章惇为宰相,一批保守派大臣再次遭到贬斥,苏轼也被牵连,被贬往岭南蛮荒之地的惠州。
这时候,苏轼57岁,王朝云31岁。
在惠州期间,日子更加煎熬,王朝云为缓解苏轼的心情,时常将苏轼之前的诗作改成歌舞给苏轼欣赏。
这令暮年的苏轼更为感动。
可是,惠州天气炎热,多有疫瘴,王朝云感染瘟疫,无法痊愈,身体渐渐消瘦下去。
最终她没能在岭南闷热恶劣的气候中坚持下来,不久便带着不舍与无奈溘然长逝,年仅三十四岁。
临终前她执着东坡的手诵《金刚经》四偈,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,劝慰他不要伤心。
惠州有一个湖,自唐代开始被称作“丰湖”,苏轼和王朝云到了惠州后,时常到这里游玩。
苏轼效仿杭州西湖治理经验,主持修建西新桥,将江南园林美学引入岭南。
王朝云则抚琴相伴,尤爱弹唱苏轼名句“枝上柳绵吹又少,天涯何处无芳草”,每至动情处潸然泪下。
这座湖之后就被称作了惠州西湖。
东坡尊重王朝云的遗愿,将她葬在惠州西湖南畔的栖禅寺的松林里,违制以嫡妻规格筑六如亭守护,亲自选址并监督工程,并亲笔为王朝云书写《墓志铭》。
王朝云从杭州西湖到惠州西湖,以22年时光诠释了“伴君天涯”的深情。
在朝云逝去后的日子里,苏轼悲痛万分,写了《朝云墓志铭》、《惠州荐朝云疏》、《西江月·梅花》、《雨中花慢》和《题栖禅院》等许多诗、词、文章来悼念这位红颜知己。
《悼朝云》诗中:“伤心一念偿前债,弹指三生断后缘”,又在其墓前重书《蝶恋花·春景》寄托相思。
其中,他更是用浓重的笔墨在《西江月·梅花》中赞美和回忆王朝云:玉骨那愁瘴雾?冰肌自有仙风,海迁时过探芳丛,倒挂绿毛么凤。素面反嫌粉涴,洗妆不褪唇红,高情已逐晓云空,不与梨花同梦。
徽宗继位后,遇到天下大赦,苏轼终于可以北归,一路上,不时的想起王朝云。
苏轼晚年诗作中多次提及“暮雨思卿”,惠州西湖的朝云墓亦成为其后半生情感的象征性归宿。
结语王朝云能透视苏轼内心世界,称得上是苏轼的红颜知己。
在王朝云的陪伴和见证下,杭州西湖、黄州赤壁、惠州荔枝等等千古名篇一一诞生。
此心安处是吾乡,朝云这种女子,只应天上有吧。造化弄人,桃花庵主唐寅曾想施展抱负。可是,几番打击让唐寅丧失了进取心。
唐寅放浪形骸,曾作诗《海棠美人图》:褪尽东风满面妆,可怜蝶粉与蜂狂。自今意思和谁说,一片春心付海棠。
而新婚后,唐伯虎又写了一篇海棠诗,才知风流才子唐伯虎也有深情的一面……
才子唐伯虎唐寅后世流传最多的是画作,落款往往有:桃花庵主、晋昌唐寅、鲁国唐生等。
桃花庵主为人熟知,那其他名号从何而来呢?
其实,唐家的传承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,始祖唐辉官至凉州晋昌郡将军。追忆祖先的成就,唐伯虎常会用“晋昌唐寅”作为题名。
到了唐朝初年时,因为辅佐李渊登基有功,唐寅的祖先唐俭被封为了“莒国公”,这都是唐寅向往的丰功伟绩,所以偶尔也会用“鲁国唐生”勉励或者安慰自己。
唐家传承至明朝后,在土木堡之变中,作为兵部车驾主事的祖父唐泰死于乱军之中,唐家就此家道中落。
到了唐伯虎父亲这一代,只能在市井当中经营一家酒馆为生。
仰慕先祖的成就,又因为“商”是最低的身份,唐父从小就督促唐寅认真读书,以功名为重。
聪明的唐寅确实非常擅长研习诗书,还因为小天才的名号,陆续结交了很多朋友,比如六指祝枝山、文徵明、徐祯卿。
四人被称为“吴中四大才子”,唐寅果然不负众望,15岁就通过了府试。
如果不出意外,唐寅只要按部就班,正常发挥的话,通过乡试、会试问题都不大。
可命运的大锤不偏不倚地又砸向了唐家。
唐父染上了病,那时唐家还有一些积蓄,便寻医问药,可唐父依然不见起色。
唐父是家里的顶梁柱,唯一的小酒馆无法营业后,为给父亲看病,家中慢慢无以为继。
唐寅母亲没多久,也因为思虑成疾,身体逐渐衰弱。
家里的担子都落在了唐寅身上,擅长画画的唐寅,只好开始帮人画画补贴家用,日子倒也过得下去。
可是,在唐伯虎24岁那年,唐父终因疾病,撒手人寰。唐家主心骨的去世,如同晴天霹雳一般。
更糟糕的是,没到两年,忧郁的母亲也离世了,妹妹因为没有娘家人的支持,逐渐被夫家苛责,最终无法忍受也自尽了。唐伯虎的妻子、儿子竟然也染病,不治身亡。
看着逐渐破败的房子,唐伯虎心想,为什么都走了,只留他一个人活着?
唐伯虎不知道活着还有什么意义,心灰意冷的他整日以酒为伴,浑浑噩噩。
好在还有祝枝山得知唐伯虎的情况后,时常来看望他。当发现唐伯虎自甘堕落后,祝枝山经常劝慰他,让他向前看。
自幼就比较洒脱的唐寅,终于在好友的规劝下,慢慢走出了阴霾。
收拾好心情,唐伯虎打算完成父亲的遗愿,参加科举,让唐家兴旺起来。
浪子难回头家人过世后,沉沦的那两年,唐伯虎时常找隔壁喜好喝酒的张灵借酒消愁。
两人经常流连青楼,以至于养成了习惯。
虽然唐伯虎恢复了志向,但一时也难以改掉恶习。
甚至于,院试之际,两人依然不顾形象,放浪形骸。学政大人方志对其颇为厌恶,将唐寅的成绩作废。
幸亏唐伯虎的名气被当地父母官曹凤看重,又在文徵明父亲等人的求情下,方志才放过了他。
应天府的主考官梁储和苏州知府曹凤关系密切,在苏州知府il.n5.07vo.cn的介绍下,唐伯虎结识了梁储。
几次接触下来,梁储对唐伯虎的才名非常认可,更是在那次乡试中,点了唐伯虎解元。
高中解元的唐寅,为感谢梁储提携,写了一首《领解后谢主司》 以示感谢:壮心未宜逐樵渔,泰运咸思备扫除。剑责百金方折阅,玉遭三黜忽沽诸。红绫敢望明年饼,黄绢深惭此日书。三策举场非古赋,上天何以得吹嘘。
从这首诗的表述中,能看出他中举前后的心境变化。
唐伯虎中举之前,因家人离世,生活困顿苦闷。
十四五岁就开始参加科举,到28岁,久负盛名的他才考上举人,唐伯虎对过往的成就感到自卑。
他希望自己以后能够穿上红袍,光耀门楣。
这个时候的唐伯虎正是忘记过去,展望未来的有志青年,他依然对外来充满希望。
不过,由于之前和张灵在一起买醉,养成了坏习惯。
中举后的唐伯虎更是以为苦尽即将甘来,毫不收敛,沉浸在了欢场之中。
成为举人第一的唐伯虎,更加恃才傲物了。
好友祝枝山看他如此狂妄,劝他:你虽然有才华,但是如果一直这样放浪下去,肯定会一事无成的。
没撞到南墙时,人一般都是不知道自己做错了的。
对于祝枝山的话,唐伯虎没有当回事,甚至在参加会试春闱前,还娶了一个娘子。
人生四大喜事之一,洞房花烛夜之后,唐伯虎还写了首海棠花诗,拿来赞美新妇。
诗的内容是:昨夜海棠初着雨,数点轻盈娇欲语。佳人晓起出兰房,折来对镜化红妆。问郎花好奴颜好?郎道不如花窈窕。佳人闻语发娇嗔,不信死花胜活人。将花揉碎掷郎前:请郎今日伴花眠!
不愧是大才子,马上要考试了,还有心情作出如此应景的诗。
天欲其亡,必先使其狂,习惯了快活的唐伯虎,终将为自己的放纵买单。
但是,他还不是做主角被惩罚。
雷公电母吵架,劈下的雷,捎带脚把他电到了。
那他到底发生了什么?
倒霉的大才子1499年春天,到了决定唐伯虎一生命运的时刻——会试。
果不其然,纵情声色的唐伯虎没有考中。
不过,没考中也没关系,大不了来年再考。
可是,当时已经成为东宫侍学讲师的程敏政,为尹直所不容。
于是,户科给事中诬告主考官程敏政泄露题目给徐经和唐伯虎。
经过一番查证,举报的的这些试卷并没有被录用,查证属于诬告。
但经过这一事,程敏政还是被迫辞官归家了。
而被殃及的唐伯虎,不满朝廷将他贬黜为小吏,不答应就职。于是,小小的唐伯虎被赶回了家。
而知道此事的新娘子,嘲笑唐寅无能,唐寅一怒之下休掉了她。
这次打击对唐寅很大,一时之间,唐伯虎再度心灰意冷。
感觉丢人的唐伯虎收拾行囊,开始外出游玩。
事情的余波散尽后,唐寅回到老家,靠帮别人画画、写碑文、墓志铭等为生,闲暇之余依然用酒色麻醉自己。
郁郁不得志,却再无心力上进的唐伯虎就这样蹉跎着岁月。
直到几年后,1514年,宁王府的掌书找到他,告诉他宁王听闻他的名气,邀请他做宁王府的幕僚。
已经44岁的唐伯虎,以为自己的才学终于有了用武之地,欣然同意了宁王的诏令。
可是,唐伯虎去了宁王府之后才发现,宁王也只是让他写写画画,从未向他索要什么谋略和建议。
不过,由于工作原因,他从文书往来和过往宾客当中,发现了一丝异样。
仔细留心宁王府的动作后,他确认了宁王在筹划造反的大业,吓得唐伯虎再次遭遇雷击。
唐寅不知道宁王为什么要造反,又凭什么要造反。
但他知道,成祖皇帝,在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,才靖难成功,但宁王不具备这些条件。
所以,虽然没有九族了,但是唐伯虎也不想继续待在宁王这个贼船上了。
但是,南昌城守卫森严,私自出城必然被宁王诛杀。
于是,唐伯虎开始每天烂醉如泥,甚至脱了上衣在街上瞎溜达,买东西不付钱,到处嚷嚷“我乃宁王府贵客”。
宁王正愁如何招揽更多人才帮他筹谋大业呢,怎么能容忍唐伯虎如此作践自己,于是命人乱棍将唐伯虎赶出了南昌城。
松了一口气的唐寅,再次成了大家的笑柄。
如果不是遇上王守仁刚好在南昌附近,没准宁王还真能操作一番。
果然,不出唐伯虎所料,宁王第二年造反还没几十天,就被王守仁给平定了。
不过即便如此,唐伯虎依然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。
无奈之下,唐伯虎跑到城外,筑了一个桃花坞生活。
到桃花坞后,唐伯虎又娶了一个老婆,不过很快媳妇又过世了。
可能是天煞孤星,自此,唐伯虎再也不娶妻,孤独终老。
结语唐伯虎一生坎坷,身负才学却放浪形骸。
命运捉弄了他,别人笑他太疯癫,他笑别人看不穿。
晚年的唐伯虎,看淡了名利,学会了放下,放下傲慢,放下执着。“无花无酒锄作田”也让他很满足。
如果我们是唐伯虎,真的能放下吗?一日,朱熹走在街上,看到友人盛温如提着篮子外出,就问朋友去做什么。
盛温如说道:买东西。
朱熹好奇地问:为什么不会说“买南北”呢?
此时,朱熹身边的10岁学童,直接说出了心中的答案,顿时让朱熹恍然大悟……
“买东西”咬文嚼字朱熹从小受父亲教导,聪慧过人,而且富有想象力。
对于我们日常习以为常的事物,他尤其喜欢探个究竟。
四岁的时候,朱熹父亲朱松指着日太阳告诉他:“这是太阳。”
朱熹问道:“太阳依附在哪里呢?”朱松回答说:“依附在天上?”
朱熹又追问道:“天依附在哪里呢?”朱熹问得父亲惊讶不已,不知道如何回答。
所以,在听到盛温如说“买东西”时,朱熹下意识的就想了解原因,为什么不25.n5.07vo.cn能说“买南北”或者“买东南西北”呢?
恰好这时候,跟在他身边的学童很开心地告诉了朱熹答案。
原来,根据五行、方位来说,东属木,西属金,可以盛在篮子里。
而南属火,火无情,会烧坏篮子;北属水,水无形,篮子无法盛装。
提着篮子去市场,必然购买“金木”这些实物,自然是“买东西”了。
朱熹听后,恍然大悟,原来可以这么理解。果然,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
东属木,太阳从东方升起,象征万物生发,对应草木生长,买东寓意着新生和朝气。
西属金,金是财富和成功的象征,寓意希望和美好。
而南属火,火大伤肝,容易暴躁;北属水,北方寒冷,北风呼啸,水火不容,不要买回家。
人们当然希望买进美好,盼望明天会更好。
除了五行解说,从地理位置上,“买东西”也有其衍变过程。
东汉时期,国都迁到了洛阳,被称为“东京”,而曾经的都城长安则被称为“西京”。
这两个“京”是东汉最繁华的两个交易市场,人们前往洛阳采买称作“买东”,前往长安采买称作“买西”。
从汉到唐,日常交易和口语“买东买西”的使用越来越频繁。
《木兰诗》中曾写到“东市买骏马,西市买鞍鞯”。
花木兰为何要到东市买马,西市买马鞍呢?
唐朝时,长安严格实行“坊市分离制”,坊是居民区,市是交易区。
东坊处设置东市,西坊设置西市。
东坊住的大多是官宦、贵族,所以东市主营贵重物品。
东方属木象征生长(马匹活力),比如玉器、骏马、丝绸等等。
而西坊则是平民百姓和胡人聚居,人员驳杂,西市出售日常用品。
西方属金象征坚固(鞍具防护),比如鞍鞯、金属器皿等。
所以,老百姓日常采买时,根据地理位置,会明确“买东”、“买西”。
“东西”发音简洁顺口,且涵盖所有实体物品,渐渐整合成了“买东西”。
明朝李开先《林冲宝剑记》中记载:“买东买西使官钱,点驴点马是买卖。”
清朝龚炜《巢林笔谈续编·买东西考》也有记载:言卖买者非东即西,沿习日久,遂以东西为货物替身。说明从一开始东西是指具体方位,后来,脱离了地理限制,泛指购物。
弃官从文立思想其实探究“买东西”这件事,仅仅是朱熹日常生活的一点写照。
无论是日月星辰、山川草木,还是四时之气、风霜雨露,都是他“格物”的对象。
朱熹出生那晚,据说附近的山上着起了大火。
而且,刚出生的朱熹,右眼角处有七颗痣,排列形状类似北斗七星,上一个有北斗七星的还是孔子。
朱熹的父亲从小就非常重视朱熹的教育,3、4岁时,朱熹就开始读《易经》、《孝经》,思想远超同龄人。
十岁时,研读孟子,看到“圣人与我同类”的说法,非常兴奋,自那开始便立志要做圣人。
可是,朱熹14岁时,父亲朱松突然去世。
但是朱松并没有甩手就走,而是为朱熹找了4个朋友照顾朱熹,这几个人分别是刘子羽、刘勉之、刘子翚和胡宪。
刘子羽更是认朱熹做了义子,比对亲儿子还好。
在几位名师的教导下,朱熹18岁就考中了进士。
不过名次不高,被分派了到一个县里做主簿。
从小时候的朱熹就可以推断出,他是一个较真,刨根问底的性格,这种人自然不受官场欢迎。
但是有崇高理想的朱熹,一心想要改变这糟糕的社会环境,但很明显,他这4年任期内什么也没干成。
这时候,朱熹清晰地认识到,自己的性格不适合官场。
他认为,暴力手段推翻重建秩序是一种办法,但是他肯定做不到。
于是他想弃官从文,从思想上改变这个社会。
回到老家后,朱熹再次拾起了儒家经典,总结、完善形成了自己的思想——朱子理学。
除了著书立说,为了验证自己的学说,朱熹到处找人辩论,发表自己的看法。
朱熹认为,太阳东升西落是天理,我们遵循就可以。
而南宋在江南豪绅集团的主导下,经济发达,人们过着奢靡的生活,不思进取。
所以需要控制欲望,吃饱饭是天理,而山珍海味则是人欲,人们应该控制自己的欲望。
朱熹不仅提出了理论结果,也指出了方法,就是格物致知。
主要意思就是先了解道理,再去实践,对一件事情不了解,就一直去研究,直到研究明白。
但是,这套先知后行,被大部分理学派学去了知,但却把行动给丢了。
所以之后宋明清出了一大堆伪君子,朱熹也被骂了几百年。
孝宗继位后,多次征召他为官,朱熹也想看看自己的理论是否能够应用于实践,便同意了。
可谁知,分给他的工作都是一些事务性的工作,他根本没有机会宣讲自己的思想。
而且,不懂人情世故的朱熹,得不到士大夫的支持,一直处于边缘化的状态。
后来,母亲去世,朱熹干脆回家守孝,守孝六年中,朱熹继续研i2.n5.07vo.cn究完善自己的学说。
在这期间,他写出了《春日》:胜日寻芳泗水滨,无边光景一时新。等闲识得东风面,万紫千红总是春。
其实从诗中能看出,朱熹这时候心态还是很不错的,没有对现状气馁。
理学圣人“朱子”守孝结束后,朱熹效仿先贤,开了自己的白鹿洞书院。
可是书院没有名气,招不到学生,于是,朱熹盯上了大儒陆九渊,心学的鼻祖。
两人长期书信往来,以各自的学说辩论。
后来,他们干脆进行了一场现场辩论。鹅湖之会进行了好几天,谁也没有说服谁。
但是,这场辩论让朱熹的名声打响了,白鹿洞书院也迎来了很多学生,不过这些学生的目的就不得而知了。
光宗被吴太后和赵汝愚强迫禅位后,宁宗继位。
理学派让理学专家去教导宁宗,但是,较真的朱熹总是纠正宁宗的行为和思想,这让年轻的皇帝怎么受得了。
所以,当了四十几天的帝师,朱熹就被宁宗辞退了。
之后,朱熹外出讲学,宣传自己的思想。
讲学期间,他写下了《观书有感》: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。问渠那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。
不过,只知道著书立说的朱熹,因为韩侂胄和赵汝愚的斗争,很快被人当成了靶子。
韩侂胄为了打击伪善的理学派,将没势力且理学派的集大成者朱熹打为了“伪学魁首”,还列出了十大罪状。
只要看一眼,都直呼“离谱”。不过,在南宋,朱熹的十大罪状其实还是比较保守的了。
1200年,朱熹因为脚疾发作,赫然离世。
早就视理学派为死敌的辛弃疾,是嫉恶如仇的主战派。
他听闻朱熹去世后,写下了《庄子》悼念朱熹:一壑一丘,轻衫短帽。白发多时故人少。子云何在,应有玄经遗草。江河流日夜,何时了。
南宋最硬核战士辛弃疾,甚至不远万里跑去吊唁,为朱熹留下了“所不朽者,垂万世名,孰谓公死,凛凛犹生”的挽歌。
朱熹死后,他自己都没想到,因为理学非常有利于统治,他和二程的程朱理学被各朝代的皇帝推上了学术巅峰。
甚至,朱子集注成为了科举的标准答案。
而到了现代,出现了一面倒的情况,朱熹只是一个文学创作者,不知道自己竟会被口诛笔伐几百年。
由于朱熹喜欢格物,研究事物的本质,一心研究学术的朱熹,成为了继孔孟之后的另一圣人“朱子”。
他与之后的王阳明,并称“孔孟朱王”。
结语现在,很多人将王阳明的心学和朱熹的理学作比较。
其实,除了方法论不同外,从根上,两人的学说都是对宋明理学的完善。
我们应该学习朱熹“买东西”的格物精神,同时辨证的看待理学,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。
那二程的理学、朱熹的理学、王阳明的心学,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呢?
发布于:安徽省杨方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